風水是中華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風水是自然的力量,在古代稱為堪輿學,堪是指觀察天、輿是勘察地,天包括風、云、空氣等,地包含水、地質等。這是一門專門研究人與環境以及宇宙磁場規律運用的哲學,風水講究的就是人與宇宙的運動規律自然和諧。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是古代人治國安民等社會功能所形成的精深學問。歷史上不僅儒、釋、道三教都樂于此道,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地理學家等很多領域都把風水學說作為必須掌握和精通的知識學科。它具有我國古代哲理、美學、心理、地質、生態、天文、宗教諸方面豐富內涵,并包含著人如何順應自然的方式。
正因為風水學說是中國先民在與自然相處和考察協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種遠古科學,在古代一般有文化的人都懂得風水。而中國山水畫與風水術結合豐富了山水畫理論,對山水畫創作提供了一個參考體系。其原因是與中國傳統文化分不開的,是綜合性思維下產生的一種天人合一觀念,把這相應的事物建立起內在聯系,那么中國古代的山水畫都包含哪些風水理論?
一、覓龍:古稱龍真穴才真,就是藏風納水的山脈,土是龍之肉,石是龍之骨,草木是龍之毛。以五行原理解釋就是,藏風聚氣是以脈為先,能遮惡風,山岡大勢必有分合聚會,夫分即因水而界,合亦因水而聚,故山行千里,轉顧而變,逐成局勢。山水本不分離,而水和龍穴的關系比龍脈直接,所以入山必須要有尋水口。水口就是地勢的最低點,積水的出口在風水學能起到換氣的作用。一幅風水畫,有龍脈環抱,前有朝砂,后有迎砂,而山川走勢必有虎砂屹立在右,龍砂屹立在左。山水貴在“藏風”而風無蹤可尋,無跡可認,因此要想藏風聚氣,就得以龍脈為先。
二是點穴:就是龍脈四周的小山高低式隆起之處,兩邊鵠立,命日待砂,能遮惡擋風,從龍擁抱命為衛砂,外御凹風,內增氣勢,繞抱穴后的迎砂,平低鞠躬,做參拜之狀,在面前特立的是朝砂,這些護砂的職能在于侍、衛、迎、朝、它們和主山之間是一種主仆關系,位于穴位左側的叫龍砂,也稱上砂,位居右側的虎砂,又叫下砂,二砂對于收氣擋風關系重大。而穴位如何定、山隨水行、水界山位,水隨山行,山防水去,必須要交互水口,水口就是指最低點。積水在水口,主要起換氣作用。
古代的風水學說最終目的是服務于人,受道家思想文化的影響,風水理論要結合山和水等方面要素來尋求能夠體現出天、地、人和諧的地方。從歷代風水學盛興起,上至君臣,下至文人士丈夫對其都有涉獵。正是如此風水學說的理論思想也影響著山水畫創作。古人提出的可觀、可望、可游、可居的理論,也只有在山水畫融入風水理論,才能達到這些要求。